![]() |
| ?? |
我相信,在2012年初春观看《推销员之死》的观众,会比30年前观看该剧的观众更能领会阿瑟-米勒的用意所在。
1983年,美国的戏剧大师阿瑟??米勒亲自到北京人艺执导《推销员之死》,当时的演员阵容是英若诚、朱琳和朱旭等人;3月29日首演的重排的《推销员之死》的演员则是丁志诚、卢芳与苗驰等人艺的新生一代。在新老交替中,不变的是剧本的魅力剧本的现实意义。
戏剧永远不会单独存在于单纯的审美范畴当中,它不应成为玩味、鉴赏的对象,也不该沦为泄愤与表达自我的工具,它只会,也只能永远与现实同行。在当前中国剧坛的编剧青黄不接之时,阿瑟-米勒在1949年的创作却令我们醍醐灌顶。剧中心怀宏伟理想、却在工作34年后被老板抛弃的推销员威利??洛曼,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无法融入城市残酷的竞争而远走西部,一个誓要在虚伪的纽约城中与虚伪的成功者谋得一席之地;剧中还有自私冷酷的雇主、招摇过市的纽约女郎……这种种角色都能在真实世界里找到对应的人物;而对于剧中人物的处境,直观到房屋贷款、养老保险,深入到用工制度、法律保障、社会道德风气……观众完全可以深刻理解。
导演李六乙此次努力从人性角度对剧本进行探讨推销员威利的一生是社会造就的悲剧还是其美国梦造就的悲剧?但这样的探讨角度仍然促使我们去追问:是谁给威利设计了美国梦,这个存在于剧中每个人物身上的梦想从何而来,又因何把威利带向死亡。剧场中的观众,都不能不为此而陷入深思。
《推销员之死》可以说是导演李六乙近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简约的舞台幕墙、重重交叠的人影,演员在威利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间出入自由地表演……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欢呼。不过,《推销员之死》在30年间经得起推陈出新的原因,终归来自于阿瑟-米勒剧本的魅力它出色的戏剧结构、对现实精彩的描绘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后人提供了艺术创新的巨大空间,呼唤着我们的编剧,也把戏写得如此精彩!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1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