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8月27日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话剧作品《浮士德》,日前正在进行紧张的恢复性排练。剧作选取歌德原作中主人公浮士德最主要的人生历程,该剧导演、戏剧大师徐晓钟用一种发人深省的表现形式将它呈现出来。
徐晓钟因话剧《桑树坪纪事》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浑然一体地融合,被戏剧界公认为是中国新时期话剧探索的集大成者。徐晓钟也因为成功执导该剧并培养出王晓鹰、查明哲等当今最优秀的一批话剧导演艺术家,成为当代中国的戏剧“教父”。上世纪90年代之后,徐晓钟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次应约执导这个大部头的哲思作品《浮士德》时,他已经是八旬高龄了。该剧去年在上海首演之后,受到了戏剧专家的高度赞誉,包括王安忆在内的很多上海作家、学者称其比当年的《桑树坪纪事》更加精彩。而一生致力于戏剧艺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徐晓钟,则很有可能会把这部作品当成是他一生戏剧创作的终结篇。
话剧《浮士德》体现了徐晓钟一贯的“徐氏表现主义”。整部剧中,由他精心安排的舞台、人物、服装、布景乃至音乐和灯光,都突出了简约和象征的意味。因为原著作者歌德一生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不同的阶段,所以导演特别选择西方著名的美术作品《创世纪》作为整个舞台的大背景,画中上帝之手也寓意着人类终极的精神救赎。此外,通过运用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和《爱之梦》等音乐,也让整部戏呈现出人生哲思的厚重感。在灯光舞美方面,著名舞美艺术家刘元生和著名灯光设计师萧丽河则通过用钢架桥和简约的灯光回应了导演对人生哲思的阐释,巨大的旋转舞台上,人物前进的脚步与逆行的舞台反映出人生的困苦与挣扎,所有这些,都是“徐式表现主义”的典型风格。
在话剧《浮士德》当中,除了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之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浮士德的爱恋——纯情的格蕾青,这位善良纯洁的姑娘因为陷入对浮士德无比的爱恋而直接导致了母兄的死亡,从起初的单纯到最后的绝望、疯癫,演员朱杰首次登上话剧舞台就让人眼前一亮。尤值一提的是,朱杰就是电视连续剧《潜伏》中那个温柔多情的晚秋,余则成的“粉丝”晚秋此番如何爱上浮士德,是话剧《浮士德》的重要看点。
对于徐晓钟来说,选择《浮士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认为,《浮士德》将会像徐晓钟当年的《培尔金特》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现实、警示现实的剧目。“看这样的戏一定不会轻松,但真正的戏剧绝对应该是这样子。”王晓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