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的是“堂吉诃德年”?9月2日,孟京辉的话剧《堂吉诃德》在国家大剧院首演,9月10日在深圳开演。接下来是阿甘欲用7000万改编《堂吉诃德》,以后没准还有舞蹈、网游之类的出来。通过对“堂吉诃德”的反复强调,西班牙文化也顺理成章地走进更多中国人的视线。
一个国家动用政府力量在异国来对他们的文化进行强势推广,真的是需要讲究一点技巧,否则再多的钱扔进去也打不起一个水漂。在话剧《堂吉诃德》的出品单位中,可以看到西班牙驻中国大使馆、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的名字,不知道阿甘的《堂吉诃德》是否也有来自西班牙的投资背景。话剧和电影观众目前在中国一直呈上升势头,而且两者很容易产生文化话题,西班牙通过这两个渠道进行文化推广,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一张名片,孟京辉是中国话剧的一张名片,两者相遇,乐观地看会产生1+1>2的效果。但如果悲观地看,缺乏强有力剧本支持的应景之作,既毁导演也毁观众。《堂吉诃德》能收到的效果顶多是让大家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乐呵一下子,出了剧院大门转瞬即忘。
在《堂吉诃德》中,依然能看到诸多孟京辉式的符号:空间感很强的布景、灯光营造出的奇效、冗长华丽的台词、集体朗读带来的仪式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话剧幕景出现的动画短片,每一段都很动人,成了整部话剧的一大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和其他一些“孟京辉元素”,居然成了《堂吉诃德》最吸引人的地方,令人内心产生一种怪异感。
愁容骑士挑战风车、浪漫主义的理想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好、也多么符合孟京辉气质的话剧题材,只是它太庞大了,难以用两个多小时的篇幅把这个故事演绎好。或者说,话剧没有能够用良好的呈现方式,让中国的观众去深入地了解一下那位愁容骑士狂热的内心世界。话剧的上半部分,以堂吉诃德的负伤回家和烧书群戏展开,虽然满舞台的人吵吵嚷嚷,令人难以进入剧情,但基本上还勾勒出了堂吉诃德的形象。郭涛在外形上的塑造很成功,但肢体动作还是有些僵硬,台词节奏在大多数时间里过于平缓,形不成太大的舞台冲击力。
进入下半部分,全剧进入搞笑时段。演员喷口水、男扮女装跳火辣的弗拉明戈舞、骑士决斗前说三句半、长胡子的村姑满嘴地道的东北腔,一直寂静的剧院这时才爆发一阵阵笑声……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集西班牙狂想与二人转演出为一体的话剧,如果将这种创作当作“本土化”的处理,那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堂吉诃德先生的确有点水土不服。假设抽掉堂吉诃德这个人物,随便找个人塞进去,话剧的“笑果”仍然会不减分毫,那又何必拿堂吉诃德来玩闹?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在看完孟京辉的《堂吉诃德》之后心情有些郁闷,不妨以此释怀——对于一部有官方背景(投资或赞助)、主要功能在于文化推广的文艺作品,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权当孟京辉导这部剧是进行一次商业上的试验,在话剧市场收益不佳的情况下,赚点外币“以剧养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