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之:《西施》里有爱但没有寻常爱情

       10月30日到11月5日,著名剧作家邹静之担纲编剧的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歌剧《西施》将揭开面纱。昨天,在国家大剧院接受记者采访的邹静之不仅透露了该剧的悲剧结尾,作为“骨灰级歌剧发烧友”的他还现场演唱了剧中西施的咏叹调。
  从诗歌到剧本再到歌剧,邹静之称自己十年一变。他同时也表示,自己早就喜欢歌剧,还学过十年的歌剧,而此生最大的败笔则是没唱成歌剧,“听歌剧会让人流泪,声音毫无障碍地能够传达到人的内心。”1998年,邹静之就因为太爱歌剧而不计稿酬地创作了歌剧《夜宴》,而国家大剧院此次推出的原创歌剧《西施》正是邹静之的另一部“还愿之作”。

  对于如何表现这位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人,邹静之有自己的理解。“我没把西施当成一个美人来创作。在这部歌剧里,她是一个胸怀自己祖国的女子,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远赴他乡。这也不是个普通的儿女情长的故事,这部歌剧里有爱,但没有寻常爱情。就像全剧的第二个咏叹调《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所表现的那样,越国的女子浣纱,虽美却带着凄凄的亡国味道。”

  “写歌词就像写诗一样”,做过多年诗歌刊物编辑的邹静之在《西施》的创作中,很多灵感都是来自诗经。“比如《诗经》中的《绸缪》篇——‘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我把它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天上的三星呀,出得这样早,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见到了你……”,说到尽兴处,邹静之干脆给记者唱了起来。

  在谈到该剧是如何结尾时,邹静之称他在游历西施故乡渚暨时,参观了西施博物馆,获知历史上西施命运的三种说法,“一个是和范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个是西施独自回到故乡终老,最后一个就是被越王的夫人沉江而死。我个人是偏爱悲剧的,悲剧更有力量和积极意义,所以我要把《西施》写成悲剧的结局。”

  说起此次《西施》的创作和演出阵容,邹静之说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感恩”,“我真的很想给创作团队磕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歌剧,非常用心地去写,这次能和作曲家雷蕾、女高音张立萍、男高音戴玉强及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合作完成一部大制作,我诚惶诚恐。雷蕾为《西施》谱了全交响式的曲,现在我每天都在听《西施》的试唱CD,太迷人了,已经上瘾了。”

  对于剧本的修改,邹静之则称,改一个字都纠结,“我对以前自己写的东西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样子兴趣不大,我从来不看,但是对《西施》的期待我却是以日计算的。《西施》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完成,在进行修改的时候,改一个字我都纠结,哪个都舍不得改,前两天我还和导演传达了对唱词的理解,为了这件事我们还不断地发信息。”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546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