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可溯源,我们要讨论的究竟为何?我们讨论的这种组织形式,在大家熟知的几个华语音乐重地,内地原本称之为乐队,香港多数叫BAND,台湾才冠名乐团。何谓天团?恐怕是受日本流行文化侵袭下,台湾唱片业友人们的一次炫耀性移植。尽管语出彼方,但根源同宗倒也不难理解。有天王和天后字眼在前,天团无非是一次拓展,偏偏讲起来又比天队和天BAND好听得多。
既然天团是赠与那些高高在上的乐团(乐队?BAND?)的名号,到底怎么才够得上“天”字?有固定限定“亚洲”在前,想必我们的解读又要容易许多。字眼本身或会让人想起没有太多规范之前的广告产品,海报和宣传板上动辄搬出的“国际巨星”和“影视天后”字样。若追根究底,亚洲天团在华语地区的推而广之,全赖五月天的宣传团队辛勤工作。不仅口号易喊易听,配衬在五月天惊人地叫座力下,也似乎不失任何礼数。五月天在市场内要风得风,求雨落雨,君不见,滚石唱片在日本也积极张罗他们专辑日本版的发行事宜,粗略数算,似乎由处女作算起,录音室唱片也都发得七七八八了。讲到这里,似乎有些离题。无意将其他乐团与五月天作任何比较,不过追溯下亚洲天团的兴起,粉丝切勿多心。
苏打绿成军于世纪之初,最开始活跃在校园,在小范围内已发展出不少知音。2003年由林暐哲发掘,才正式开始独立乐团的道路。在2005年以前,他们的作品甚少涉及商业发行,影响力也相对集中,是那些有条件亲临现场的乐迷才会认得的心头好。而在2005到《小宇宙》出版之前,他们也只是广而听之的音乐爱好者才能注意到的名字。普通消费者对苏打绿一无所知,流行工业也与他们毫无关系。我们可以将《小情歌》的传播作为苏打绿事业的分水岭,从这首歌开始,他们的音乐开始吸引普遍层面的消费者,他们的作品可以在步行街听到,并在受众分布广泛的黄金时段也得到大量播放,不断得到金曲奖的肯定更是引起大家关切。
如果亚洲天团是指影响力,苏打绿的确进展神速。乐迷激增,传播层面也愈广。只是这种影响力,始终受限于乐团的自我定位。他们的创作基点和准则是讨好自我为先的,眼下的顺境多得益于市场审美和他们自我风格的重合。尽管如此,他们的流行程度在大众流行文化面前依然显得相对渺小。在通俗文化的影响中,他们还处于借助作品流行过渡到以自身名头做招徕的中间阶段。一旦他们自我表达向与市场审美相悖时,其受众也将迅速缩小。若他们在几年内迅速成为流行通俗文化的重要符号,那么又另当别论。既然说“天”,什么又是“天”?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才是“天”。如果忠于母语,在影响力方面,苏打绿的确还不算天团。至少在路边发起民意调查,路人们联想到的第一支乐队多数应该不会是苏打绿。不过将范围收窄到独立音乐内,这个称呼是成立的。他们得益于独立音乐近年来的迅速普及,市场收益也达到了独立乐团以前不敢设想的新高度。
如果按照卖座力,苏打绿在台湾属于第一军团,可在香港和内地就未必。两岸三地文化同宗,可多少又有不为外人道的区别。内地审美保守,香港则更自我,苏打绿在两地口碑相当之好,可是销售能力离唯我独尊还差很远。在全球第二大市场日本,苏打绿的市场能力就不必多说,华语圈还没有乐队可以当得起那个名号。如果按照口碑和评论界的褒奖,苏打绿在华语区眼下也算高高在上。不过亚洲始终是个很广博的定义,打开地图找亚洲,除去苏打绿名声在外的那些版图,还有不少陆地是他们未达之处。
如何做天团,能不能做天团,想不想做天团,三者之间一定是不同的。亚洲的乐队文化不比欧美那么鼎盛,在60年代,披头士统治西方世界时,华语区还沉浸在国语流行曲的不断复刻之中。到70年代出现许多不错的效仿,可受欢迎的最后大多独自发展,沉默的大多都销声匿迹。日本的音乐类型和包容度现在是全亚洲走在前面的,他们的乐队眼下也只能靠口碑做起,市场上可能不多。即使他们已经拥有许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的后摇或者另类乐队,始终离大众文化还是很远。乐队这种组织形式,多数开始都以兴趣爱好作为第一要义。“开心就好”这样的出发点,注定不是来讨好别人的。在西方文化里,乐队文化的主流程度可以众乐乐,在传统的东方传承之中就未必了。西风东渐,欧美文化强势如此,乐队当然也可以普遍流行,内地如花儿,台湾如五月天,都以平易近人的旋律和歌词内容成为大众熟悉的乐队。但苏打绿是否属于这一类乐队呢?针对他们的音乐构想 ,正在进行的“四季”发行计划很可能吸引大批形式主义爱好者,从而在口碑上更进一步。这次“四季”音乐篇深究的话,的确是表现形式大于表现内容的,主创抱定玩的心态,如果捧出大热的旋律化作品极有可能在主流范围修成正果;若没有,死忠歌迷也会继续追随。无论哪种情形发生,苏打绿要跻身于天团之列,仍然要更多大热作品发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团,若非横扫整个市场,则对整个流行工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披头士、地下丝绒乐队就是相当极端的两个例子,前者迅速成为销售霸王,更因为列侬之死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后者的力量则经过十数二十年才慢慢为业界普遍推崇,进而在摇滚乐范畴成为高山。苏打绿是否能成为前者言之尚早,却又早已偏离后者的发展路线,在这半路就冠之天团封号的确不大明智。
话说回来,眼下盛行的娱乐至上,早用不必较真来掩饰不学无术,汉语言文化的退化更是让大众滥用中文。电视剧演员可以变成国际巨星,新人甫出片已经被尊称天王天后。这是一个只要高兴,就能胡来的时代。唱歌太好会被观众“嘘”去唱歌剧,歌词写太深会被“鄙视”成文学或文艺,真的细细追究起亚洲天团的涵义和标准,又有谁愿意附和呢?在当代人的字典里,“亚洲”有时侯不必是亚洲,“天”也不必真的大过天,“团”也都可以不是团。假如全社会都喜欢广告海报风格,何必反对,叫他们亚洲天团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