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竟如此“失身”于商业 从头到尾广告泛滥

日前上演的话剧《扑克脸》是某男性杂志为某男性化妆品“定制”的戏码,还未上演,就已通过广告费基本收回成本。这部在商业上赢得成功的话剧,却让观众感觉自己掏钱看了一个舞台版的超长广告——既缺乏戏剧元素,又不能像看电视那样“换频道”……

  从头到尾广告泛滥

  话剧植入广告是从《杜拉拉》开始的,直接把某款针对白领销售的轿车,设置为杜拉拉上班后的理想,且将“我想要买某牌某型号”的台词在全剧中重复多次。此前,话剧赞助商只是以剧终后抽奖的方式“表现自己”,并不植入剧情。

  这一现象到了《扑克脸》发挥到极致。全剧自诩为“男版杜拉拉”的职场“无间道”,讲述两个同行公司互相挖角,寻找“内鬼”。剧中的正派公司就是投钱给该剧的某某化妆品公司,反派公司即为其竞争对手。因而,台词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我们某某化妆品公司……”“作为某某化妆品公司的市场总监……”该剧还宣传港星古天乐会“客串”,结果,到了剧场,发现门口竖着比古天乐本人还要高大的巨幅广告牌,广告一角摆放着他代言的化妆品。

  扶助话剧动机不纯

  上戏导演系副教授石俊分析,在话剧中植入广告恐怕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是文化产业程度较高的国家,47%的公司会向剧团提供捐款。据美国艺术商业委员会调查显示,捐款的10条理由中,74%的捐款企业是为了展现企业公民风范;66%的捐款公司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两点分列第1和第2位。“推销产品与服务”和“增加媒体报道篇幅”分别以17%和9%位列第8和第10名。可见,经济利益和知名度并不是美国商人捐钱给艺术作品的首要目的。

  因此,在话剧节目中植入广告,还真是我们的“独创”,不仅全国领先,还世界罕见。虽然一开始确实是公司主动投奔话剧,但是话剧也都甘之如饴,因为能部分甚至全部解决剧组成本。

  植入方式需艺术化

  正由于我们在话剧植入广告的这条道上领先,两者如何融合就相当值得探讨。石俊认为,如果公司需要推销的商品确实能与剧情有机结合,成为剧情发展过程中难以割舍甚至必不可少的道具,观众自然就不会认为这种推广手段突兀。如果戏剧本身还很有看头,观众就更会愿意掏钱买票,虽然也知道会“插播”广告。

  《扑克脸》的问题在于把话剧植入了广告,且缺乏戏剧原创力。首先,剧名就取自LadyGaga的同名歌名《PokerFace》,以至于每到换场之际就从头开始播放此歌——平均10分钟就换场一次。过高的频率,难免造成审美疲劳。此外,该剧前40分钟里30分钟在开会。舞台上摆着会议桌,人物就在开会讨论谁是公司“内鬼”,40分钟后情节还没有推进,但是每隔三五分钟就要提到投资商的品牌……一位观众气愤地说:“看了那么长的广告,应该他们付我钱!” 本报记者 朱光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545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