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至6日,本土原创话剧《三姐妹》将在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13号剧场连演6场,不过,这并不是广州市话剧团的最新力作,而是由一群被戏称为“戏疯子”的非职业演员创作并演出的。
一个很浮云的故事 影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据介绍,《三姐妹》的创作源于导演倪超的一次奇妙的直觉,他执拗地认为可以将契诃夫、萨特和广州结合起来做成一台喜剧。剧中,张寒无意中成为网络红人,正当主持人胡莉对她百般刁难之际,她的姐姐张冰意外出现在现场,两姐妹与她们虚拟出来的妹妹张融无意中回顾了她们走过的历程。最终,大家认识到现实的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倪超说:“本次广州版的《三姐妹》将契诃夫的无常、荒诞与萨特的存在悖论糅合,以一出简洁的喜剧来呈现。《三姐妹》是一个很浮云的故事,它影射着当下的现实,剧中的事件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倪超告诉记者,这部剧已经排练了5周,过程中,演员们尝试了不同身份的快乐。“其实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大家去直面了,可能就是这部戏作为民众戏剧的意义。”
沉迷戏剧变戏中人 野路子也能把戏演漂亮
其整个剧组中,恐怕只有导演倪超是专业的,但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倪超的正职是广州市话剧团的演员,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群年轻人聚在一块儿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在为戏着迷、为剧疯狂的过程中,他们有的释放了情绪,有的找到了乐子,有的觅到了友情,有的发现了新的自己。
倪超表示,在舞台上,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表演,这让大家很上瘾。而编剧卢小狼则形容他们是一群“疯子”,本来在各自的世界里过着四平八稳的人生,突然来到这儿,迷上了戏剧,把自己变成了戏中人,好些人还把戏带到了生活里去,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蹦出来的全是台词。“虽然都是野路子,还没钱,但一样把戏演得漂亮。”其中有一个演员很神秘,没人知道他是打哪儿来、干什么的,一排练他就出现,排完了就走,但他真的喜欢演戏。
演员彼此不认识 排戏要倒贴时间和路费
与《三姐妹》这部作品本身相比,记者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团队构成。据说,这段时间以来,导演、编剧、演员们只要一下班或一放学就往排练室赶。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70后、80后和90后,有的不住在广州,为了赶排练不仅顾不上吃饭,搭两个小时的车也不在话下。他们一钻进排练室就得到凌晨才离开,然后,又是两小时车程,3时前上床睡觉,早晨8时起床上班,下午下班又继续往排练室赶。一连5周,每天都这么过。没工资、没奖金,自己还得倒贴路费和时间不过,他们看起来都相当快乐。
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演员在接到剧本之前彼此并不认识,因为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在这个房子里不分昼夜地排戏、对台词、练肢体。还有的人在上班的时候也在背台词。戏剧,对非专业演员出身的他们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和吸引力。
导演倪超:
非职业演员的阅历有助理解角色
在采访中,从事教育研究的70后“老戏骨”春晖告诉记者,自己前年开始接触戏剧,今年3月报了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体验班,学习了表演后,发现戏剧能够帮助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和了解自己,而表演对自己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时曾写过剧本的小学老师菇菇透露,在接到剧本后慢慢地将自己打开,理解并融入这个性格和自己大相径庭的角色中,而这个过程里她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得和以前不再一样。
做市场推广的80后演员小红居住和工作都在开发区,她笑言因为排戏经常要晚上12时后才结束,回到开发区已经是凌晨2时甚至更晚,自己很害怕。每天看到路阴森森的,一下车就马上跑,经常到家都是一身汗。“但戏剧带来最多的还是快乐,虽然很累,导演很凶,但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
在顺德上班的王园迪,晚上排戏排到半夜就住春晖那儿,第二天早上六时起床搭第一班车回顺德上班。对刚毕业半年的她来说,这并不轻松;不过,由于母亲是从事表演的,她很早就接触了表演,从小就喜欢演戏。“现场表演能锻炼综合素质,我相信好的演员都是舞台上出来的。而且人一辈子总得学点什么,虽然这个养活不了我。”
倪超坦言,自己更喜欢和非职业演员排戏,前提是这部戏的前期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会比和职业演员排戏更爽。“虽然他们的基本功不及职业演员,但他们的优势也相当明显。非职业演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尤其是在演非写实主义的戏的时候,他们更放得开,可以给角色和戏赋予更多的可能性。比起职业演员,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演社会性强的戏比如这次的《三姐妹》,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帮他们对角色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