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世同堂》剧照 |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新剧《四世同堂》破天荒地把首演安排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在海峡两岸9个城市的20场巡演之后,口碑与票房双收的《四世同堂》回到北京,在天桥剧场开始最后连续15场的压轴演出。导演田沁鑫说:“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算回家了。”
从小说到话剧
按往常经验,以“全明星”为主打的话剧作品,品质都不太可靠。但话剧《四世同堂》成了一个例外。所有明星的星光,都收敛在老舍这部厚重作品的气场之下。
中国八年抗战,发生在北平城内小羊圈胡同的家族故事,曾两度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却从未被改编成话剧。三卷本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作为老舍“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问世以来一直被话剧敬而远之。
《四世同堂》的格局比《茶馆》大十倍,改编难度显而易见。身兼该剧编剧、导演二职的田沁鑫告诉本刊记者,这是个剧院布置的命题作文,当时被剧院领导忽悠承接下来,完全是因为自己脑子有问题。打动田沁鑫的是领导的一句话:“从目前看,你眼睛里头还有纯洁。”
国家话剧院选择田沁鑫是因为她有改编名著的经验,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没有别的人选。这出正得不能再正的正剧,合适的编导在国内也确实凤毛麟角。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老舍的这部长篇小说,对《四世同堂》的印象大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2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林汝为编导的这部电视剧当年播放时几乎万人空巷,骆玉笙演唱的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传唱至今。田沁鑫当年对这部电视剧印象颇深,后来还专门追看了原著。
相隔十几年,田沁鑫故意不再重温小说,而是让搭档读完后给自己复述情节,凭经验和戏剧感觉来进行取舍。《四世同堂》原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文原版,近80万字,最后13段手稿在“文革”中遗失;另一个是英文简写版的中译本,完整100段,却只有50万字。话剧改编依据的是80万字版本。最终完成的剧本用中国戏剧传统的三幕式来解构原著的三部曲《惶惑》、《偷生》和《饥荒》,搭建了小羊圈胡同祈家、钱家、冠家三户院落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空间,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则基本予以保留。至于对白,至少有80%用了原话,小说中“瑞宣想”之后的文字直接转换成了台词,连接部分也大多是来自书前书后找的叙述文字。田沁鑫说,快百分之百抄原著了,“不敢给人家动太大了,因为老舍先生写得太好了”。
排戏的时候,田沁鑫说自己整天就坐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