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府井》建组 大手笔写北京精神 |
?? |
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之久,精心孕育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王府井》(上部)将于2011年4月19日至5月3日正式上演。作品将以磅礴宏大的叙事全景展现王府井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百年的兴衰与沉浮,生动塑造了北京人的形象和精神,渲染着极其浓郁的京韵与京味儿。2011年2月15日,话剧《王府井》正式宣告建组,国家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编剧郑天玮、导演任鸣、舞美设计高广健、主演于震等悉数亮相,自此拉开了该剧的序幕。 三年打磨剧本 从未放弃“北京题材” 艺术生产是国家大剧院建院以来始终践行的一项重要战略,过去三年中,大剧院剧目生产已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和蓬勃的生机,话剧《简??爱》等一系列带有大剧院品牌烙印的艺术作品陆续浮出了水面。 国家大剧院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文化地标,一直想创作推出一部展现北京人深厚的精神底蕴与豪迈的民族气节的戏。一直以来,人们对北京人的印象不免单一、偏颇、流于表面,这群皇城脚下的黎民百姓其实不仅仅直爽、热情,更讲究胸怀与气度,重视气节与大义。大剧院希望通过《王府井》这部戏为北京人勾勒一幅精神的肖像。在不断精心打磨剧本的三年中,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创作过程中,《王府井》终于建组拉开排演帷幕。尽管历时艰辛,但邓一江表示:大剧院对这一题材从未放弃过,始终坚持。 王府井,作为“中华第一街”,浓缩了百年的沧桑变幻,更承载了北京人厚重的精神。这条不寻常的金街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部戏的有力载体。剧中,王府井已不仅仅是现实中的那条老街,更是一种精神内核的象征,这种精神内核正是勤劳、激情、坚韧、包容、乐观的北京人精神! 《王府井》一剧跨越了1910年至2010年一百年的历史,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将句点截止在了解放前的1948年。全剧以帽店“禄顶鸿”的悲欢离合、动荡变迁为主线,折射着王府井的辛酸过往、倾诉着北京城的风云变幻,将带领观众深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走进北京的街、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北京的韵。 国内话剧界实力阵容倾情打造 编剧郑天玮:营造扑面而来的京腔京韵 但凡看过《王府井》剧本的人都不曾想到,如此庞大恢宏的叙事竟出自一位女性之手。编剧郑天玮以高瞻开阔的宏大视野和女性特有的细腻触觉,让这个故事有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她连续百天游走于王府井大街体验生活,翻阅了无数史籍资料,历时两年数度修改,终成大作。郑天玮强调:《王府井》不是记录,不是描摹,也没有以某个特定的老字号为原型。但是,她却构筑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动人史诗,更令全剧洋溢着扑面而来的北京味儿,每一句台词都浸润着浓浓的京腔京韵。 导演任鸣:这将是一部区别于所有北京戏的精彩大戏 舞美设计高广健:360度旋转舞台复原金街独特风貌 在观众以往熟悉的北京戏中,舞美设计都是以写实为主,如《茶馆》的故事发生在“馆”内;《天下第一楼》则是围绕“楼”展开;《南街北院》更是着重一个“院”字。 此次舞美设计高广健为了再现王府井大街的风貌,特意找来了一百年前的北京地图,他认为:“《王府井》不仅展现的是一条街,更是透过一条街看到整个城。”360度旋转的舞台设计不仅能完成大容量、高密度的场景转换,更寓意着城市格局的改变和王府井的变迁。史实记载,1912年在王府井大街上曾发生过一场大火灾,火势凶猛,整个市场顿时一片灰烬,全场商户无一幸免。《王府井》上部的重头戏将放在这场大火的设计上,观众将在舞台上看到这场大火独具匠心的完美呈现。高广健说:“具体的呈现方式要卖个关子,等观众走进剧场时谜底自然就会揭开。” 节目链接 |
《王府井》建组 大手笔写北京精神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5290